韩国公子张良
张良,原为韩国的公子,从张良的祖父起,张氏一族便是韩国的重臣。秦灭六国之后,张良流落他乡,心中对秦朝有着极大的怨恨,才有了后来张良刺秦的故事。
刺秦失败之后,偶遇了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一书。经过多年的研习,终得兵法之道,为后来辅佐刘邦打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投奔刘邦,创立汉室
在人生的长路上,奔波了太久,靠一己之力,实在是难以撼动秦王朝。于是,张良便投奔了当时风头正劲的刘邦,一心辅佐刘邦打天下,期待有朝一日灭掉秦国,也报了自己的亡国之恨。
张良对刘邦的帮助,可谓之大。张良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脱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
张良遇到刘邦,最后协助刘邦完成开国大业,当然自己也报了仇,雪了恨。刘邦坐了天下,张良只做了留侯,留就是最初与刘邦相遇的地方,希望刘邦记住当年的第一次邂逅。这就是张良高明的地方。
助力刘盈,保太子之位
张良的智慧超人之处,在保刘盈的太子之位上,也是得以展现的。
吕后见刘邦宠幸戚夫人,害怕立刘如意为太子,自己的儿子沦为一般皇子,曾向张良问计。
张良帮吕后请出商山四皓,刘邦一见这么优秀的人才都为刘盈说情,自己觉得刘盈羽翼已封,不可撼动,于是打消了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从此,刘盈的太子之位稳如泰山。
功能身退,辟谷修行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待刘邦定得天下之后,选择了功能身退,归隐山林,晚年曾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
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张良是汉朝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被刘邦杀掉的功臣,张良的超群智慧,以及及时退让的明智之举,保全了他的身家性命。
在刘邦的朝臣之中,韩信是一员大将,曾向刘邦要权力,而萧何,虽然贵为丞相,刘邦对其也是不怎么放心。即便是对自己的连襟樊哙,刘邦也曾心存杀戮之心。但对于张良这个人,刘邦却一直以来是信得过的。
张良不恋权,且在朝中没有高职位,张良多次救刘邦的性命,这让刘邦没齿难忘。而且,张良洞察人性,大汉朝开国之际,因为分封大臣,群臣怨声载道。张良见此情形,更是坚定了自己的退隐之心。
这就是张良,一代谋臣,借刘邦之力报了自己的亡国之恨,又左右逢源地帮助刘家与吕家坐稳了江山。
汉朝张良简介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传为汉初城父(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
秦末农民战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
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
张良及时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张良在去世后,谥为文成侯(也称谥号文成),此后世人也尊称他为谋圣。《史记》中有专门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记录张良的生平。
拓展资料:汉朝(前202-220年 )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时期,共历二十九帝,享国四百零五年。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改制革新,被今人称为"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 ,史称"孝宣中兴" 。
公元8年,王莽篡汉,西汉灭亡,不久爆发绿林赤眉起义。公元25年,刘秀称帝重建汉室江山,定都洛阳 ,统一天下后息兵养民,史称"光武中兴" ;汉明帝、汉章帝沿袭轻徭薄赋,开创"明章之治";
汉和帝继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复西域,开创"永元之隆" ,东汉国力达到极盛 。公元184年爆发黄巾起义,虽剿灭民乱却导致地方拥兵自重,董卓之乱后东汉名存实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后刘备建立蜀汉延续汉室,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汉朝和约略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强大帝国。 两汉时期奠定汉地范围,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 ,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 。公元2年,西汉全国人口达六千余万 ,占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
汉朝文化统一,科技发达,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汉文化圈正式成立,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 ,两汉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