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龙的体型
鹤龙的化石发现
鹤龙第一批化石就发现于非洲的南部,早在1911年的时候就完成了命名和相关的研究,但是由于化石实在太过稀少,所以目前人们对它的了解非常少,甚至种属都还是模糊状态。
不过从仅有的颌骨化石能够看出,鹤龙可能和异齿龙有一定的近亲属性,因为在下颌骨的前端能够看到非常尖锐且锋利的尖牙,之后就是明显扁平的臼齿,能够方便啃咬和磨碎植物。并且从鹤龙的四肢骨骼碎片也能够看出它属于一种体型较小的鸟脚类恐龙,主要是后肢比较发达粗壮,而前肢则比较瘦弱。
近亲:异齿龙的外形特征
诞生于侏罗纪的异齿龙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恐龙,而诞生于二叠纪的异齿龙则是一种盘龙类哺乳动物。异齿龙恐龙的最大特征就是嘴巴中有三种不同的牙齿类型,其中最前端的牙齿是尖且小的,而前部中间的牙齿是犬牙,而第三种牙齿则是类似臼齿样的凿子,能够磨碎植物,而这些特征几乎都和鹤龙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而且异齿龙的体长也只有1.2米左右,主要使用后肢进行奔跑,属于鸟臀目恐龙,同时它也属于植食性恐龙的一种,同时异齿龙的化石也是诞生于南非的同一地区。
异齿龙是怎么回事?
在古代生物中还存在着许多待揭之谜,例如异齿龙的帆状结构就是其中之一。异齿龙是2.5亿万年前的一种类似哺乳爬行动物的恐龙,属盘龙目。它的特征是,脊椎骨的棘从颈部直到肩部都强烈伸长,在背部中央达到最大高度。这些棘上肯定蒙着一层皮膜,形成一种纵行的“船帆”。这种“船帆”是干什么用的呢?目前还处在推测的阶级。
最早发现盘龙化石的柯普认为:这种“船帆”是动物用来乘风破浪、漂洋过海的装置。这一观点遭到哈佛大学罗美尔教授的坚决反对。他认为:盘龙类根本不可能有很高的智慧去操纵这种“船帆”。如果一条船从前到后装上这么一面僵硬的帆,那它就很容易向旁边漂去。这种动物即使有深入水下的“龙骨”,它也可能被大风吹得肚皮朝天。有人认为这种“帆”是一种保护装置,这也是不可靠的。如果像另一类盘龙——楔齿龙那样具备稍高的棘突,还可以设想那是用作强大的颈肌和背肌的附着点的,就像现代的牛似的。可是像异齿龙这样过分伸长的“帆”,又能起多少保护作用呢?也有人猜想它是一种伪装,使这种动物能够躲藏在植物丛中,这也没什么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