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两火车相撞

时间:2024-03-14 22:58:06编辑:奇闻君

德国两辆列车相撞伤亡情况如何?

当地时间12月5号晚上7点半,一列旅客列车与一列货运列车在德国北威州首府杜塞尔多夫西北郊的梅尔布施市相撞。消防部门表示,事故导致5到10人受轻伤,无人受重伤。梅尔布施市有人口5万6千人,事故发生地点位于该市奥斯特拉斯区的火车站。一名警方发言人表示,消防人员正在抢救受损列车中的乘客。德国铁路公司表示,该旅客列车是由英国私营运营商“全国快运”的一个子公司运行,当时正在开往鹿特丹。该旅客列车撞上了停靠的德铁货运列车。

德国两辆列车相撞是怎么回事?

  德国两辆列车相撞,这是怎么回事?按理说在两条不停轨道上的列车相撞的几率不会很大,为什么这两辆列车就相撞了呢?事故原因是什么呢?造成多少人受伤?  当地时间12月5日,德国北威州一客运列车当天与一货运列车相撞,造成至少50人受伤。  据德国当地官员称,一辆客运列车在德国西部北威州梅尔布施镇(Meerbusch)与一辆货运列车相撞,造成数十人受伤。救援人员已经到达现场,一些人仍然被困。  报道称,这起事件发生在当地时间周二(12月5日)下午8点左右,梅尔布施镇消防部门表示,大量紧急救援服务已经启动,附近城镇的消防员也已到达。当地警方称,可能有50人受伤,但具体细节尚未公布。   报道说,救援行动在周二晚上8点50分进行,但由于架空线路被损坏,消防人员目前还无法救出一些受困乘客。  另据新华社引述德国媒体报道称,该事故造成至少20人受伤。  严谨技术难防人为疏忽:德国磁悬浮列车发生严重撞车事故  “磁悬浮”几乎成了目前德国最揪心的字眼:9月22日,德国磁悬浮列车试车事故酿成23人死亡的悲剧;而巧合的是,在事故发生前一周,磁悬浮技术持有者刚刚向德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如果计划中的慕尼黑磁悬浮项目无法在18个月内获得德国政府的最终批准,他们将考虑向中国出售磁悬浮技术。  磁悬浮,近年来也一直是中国国内的热门话题。因为,这项令世人惊奇的专利,1934年诞生于德国,但是,其投入商业运营的第一列磁悬浮列车,却诞生在69年后,即2003年的中国。  德国磁悬浮试验事故的发生,会让德国的磁悬浮列车再次成为泡影吗?中国正在实施中的上海至杭州磁悬浮列车计划会受此影响吗?德国人会把磁悬浮技术卖给中国吗?当然,问题还有,中国一定会买磁悬浮技术吗?  埃姆斯兰惨剧—世界上第一例磁悬浮列车致人死亡事故  2006年9月19日至9月22日的柏林,正在举行一场两年一度的德国2006年交通博览会(InnoTrans 2006)。该博览会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交通行业的盛会,有来自90个国家的六万多名专家和专业人员参观,比2004年增加了40%。  今年的博览会第一次引进了隧道专题,Herrenknecht 公司展出了用于中国的世界上最大的隧道钻机模型,最大直径逾15米,给地下铁路和各种隧道建设带来了更加先进强大的装备;GE集团也为展会带来了关系到列车运行安全的微波系统。 在人们高度关注磁悬浮列车发展的今天,Siemens集团的世界上最快(350 km/h) 的火车牵引车技术和样车同样也受到专家的围观。  但就在展会的最后一天,即2006年9月22日9点30分,德国西北部的埃姆斯兰试车场,一列磁悬浮列车在试车过程中,以每小时200公里的行驶速度,撞上了一台服务修理机车,磁悬浮列车上23人当场殒命,10人受重伤。  这是磁悬浮列车迄今发生的第一起致人死亡的事故,也是德国自1998年以来伤亡最惨重的列车事故。埃姆斯兰和整个德国沉浸在一片震惊和哀痛中,默克尔总理中断手上的工作前往事发现场,德国交通部长蒂芬泽也中断了对中国的访问。德国立即组织了埃姆斯兰撞车事故调查。调查大约要持续6-8周的时间。   在事故发生前,上海磁悬浮项目总指挥吴祥明正在德国参加2006年交通博览会。事故发生后,他立即前往出事地点了解事故原因。他的身份无疑令他成为最为关注此事的人之一。  据相关资料显示,吴祥明1938年出生于苏州,是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工程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曾参与和主持上海宝钢一期、外滩和人民广场综合改造、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上海示范运营线等工程的规划与建设。现任上海市磁悬浮快速列车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高速磁悬浮技术研究重大专项总体组组长。  事故引发激烈争辩——会扰乱决策者们的视听吗?  磁悬浮,近年来成为德国和中国各级领导、专家和普通百姓都极大关注的一个人们话题。  德国人对磁悬浮的关注,主要是因为磁悬浮是德国人的发明,是他们的骄傲,也是他们的梦想。慕尼黑正在准备修建一条36公里的连接机场和市区的磁悬浮线;中国人对磁悬浮关注,是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第一条用于商业营运的磁悬浮线,并且还将建设一条沪杭磁悬浮线,为了配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条线已在2006年前立项,按常规应于2007年正式全面动工。  但是现在,因为事故而引起的对于磁悬浮的怀疑,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决策者们的视听,各方面的意见更是纷至沓来:  连日来,德国政界人士纷纷出来表态,主流声音依然是:相信磁悬浮技术,慕尼黑磁悬浮项目不能停。  社民党联邦议员、交通专家卡斯滕森说,此次事故从目前的调查情况看可以认定是人为疏忽造成的,不应该对磁悬浮未来的市场造成影响,包括在慕尼黑和中国的项目,“我希望政界没有人试图利用这一事故怀疑磁悬浮技术。  联邦议院交通委员会主席利波尔德认为,任何交通工具都没有绝对彻底的安全保证。  联盟党议会党团负责交通政策事务的发言人菲舍尔说,磁悬浮撞车事故不会决定磁悬浮的未来,正如1998年德国城际高速列车发生造成101人死亡的事故,但并未断送城际高速列车的未来一样。   德国经济部长格罗斯决定,德国磁悬浮计划将继续下去。  德国交通部长蒂芬泽在表示对磁悬浮安全性关注的同时,他还认为,计划在慕尼黑修建的连接机场和市中心的磁悬浮线路能否成行,将取决于巴伐利亚州是否提高该州投资的份额。他说,如果巴伐利亚大笔扩充投资额的比例,慕尼黑线路的实施是有希望的。  德国联邦政府和巴伐利亚州政府宣布,将共同委托有关方面做出一项独立鉴定。这项鉴定必须明确:在多大程度上,计划中的慕尼黑磁悬浮项目也可能发生此类事故。慕尼黑项目是否上马必须等待独立鉴定结果。  慕尼黑市长伍德26日说,现在反对建设磁悬浮线路的声音更响了。他特别指出,慕尼黑磁悬浮线路在城区有3公里长的地下线路,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缺少防火预案和救援预案。  德国《世界报》报道称,此次事故发生后,远在中国的沪杭磁悬浮计划将变得充满疑问。  《法兰克福汇报》在9月19日报道时称,中国国务院可能将对沪杭磁悬浮项目开绿灯;而埃姆斯兰撞车事故发生后,《法兰克福汇报》认为,这一事故给德国的磁悬浮项目蒙上了阴影。  而外界认为最大的影响力,应该是正在德国参观世界交通博览会,并前往出事地点调查的中国磁悬浮项目总指挥吴祥明,特别是其对此写出的报告,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高层的决策。  德国公司的最后通牒—18个月后决定是否将磁悬浮技术卖给中国  在德国国内建造一条磁悬浮线路是德国上上下下的一大愿望。2005年11月,德国新政府至少在国内要修建一条磁悬浮线路的决议(或者北威州,或者在巴伐利亚)着实让德国民众激动了一回。计划中的慕尼黑磁悬浮线从慕尼黑火车总站至慕尼黑机场,总长约36公里,德国联邦政府和巴伐利亚州尚未就如何对总额高达18亿欧元的项目融资和资助达成一致。   而近日《德国金融时报》的一条消息语惊四座,报道称在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中负责磁悬浮技术的董事Olaf Berlien博士在9月16/17日,(即在埃姆斯兰事故发生前一周)威胁德国政府说,如果计划中的慕尼黑磁悬浮项目无法在18个月内获得德国政府的最终批准,该集团将考虑向中国出售磁悬浮技术。至于对华合作的具体形式,除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外,还可能将该技术卖给中国或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但他同时表示,尚未就此想法与西门子集团协调(注:修建上海连接浦东机场的磁悬浮线路是由中国与西门子、蒂森以及磁悬浮国际公司组成的财团签约的)。  蒂森·克虏伯集团的这一表态,引发了很大的轰动。或许这一消息对德国和中国高层的决策也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磁悬浮与中德合作—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  磁悬浮事故之所以引起各方如此广泛的关注,主要还是因为这一事故所牵涉到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德国本土,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之后,德国慕尼黑唯一能用于商业运营的磁悬浮高速在激烈的争论中再一次陷入僵局,作为磁悬浮发明人的德国,没有真正看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磁悬浮高速的运营,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遗憾。而在中国,虽然事故远在德国,但它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线及刚立项的沪杭磁悬浮线。  更重要的是,中德磁悬浮项目的合作不仅对德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无论在制造业还是先进的高科技方面都值得中国学习,双方如果能在磁悬浮这一技术上的合作有所突破,将对中国经济以后的发展带来促进,对德国经济的再次振兴,也将起到积极作用,这大概可以看作是两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  最后,我们引用德国磁悬浮高速列车国际公司中国(TRI)网页上的黑体字来表达我们的感想:  我们悼念在9月22日惨剧中遇难的受害者。对于遇难者家属,致以我们最深切的同情。   现在最重要的是澄清事故的原因。  资料:德国磁悬浮列车测试事故回放——乘客像炮弹一样从车前窗弹射出去  德国当地时间9月22日上午10时左右,无人驾驶的磁悬浮列车缓缓驶离德国下萨克森州西北部边境小镇拉滕,车上有29名乘客,除2名德国磁悬浮高速列车国际公司的员工外,其他的乘客均是员工的亲朋好友,他们搭车的目的是想亲身体验一下“贴地飞行”的感觉,同时也想进一步了解亲友的工作。  磁悬浮列车行驶在埃姆斯兰县的测试轨道上。在这条建于1984年、长32公里、距地面4米的高架轨道上,磁悬浮列车的时速最高可达450公里。  当地警方发言人说,列车一出站,绝大多数的乘客就涌进无人驾驶室内,想透过开阔的视野直接感受“心跳的速度”。  几名生还者讲述,磁悬浮列车的时速很快就提升到200公里。就在一刹那,驾驶室里所有的乘客惊恐万分地发现:列车正前方的同一轨道上停着一辆轨道维护机车!由于磁悬浮列车是无人驾驶,加上速度如此之快,因此乘客们根本来不及报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列车向维护机车狠狠地撞去!  一名目击者称,当两车相撞后,巨大的冲击力将车上的一些乘客像炮弹一样从磁悬浮列车前面的车窗中弹射了出去,抛向了底下5米处的地面,列车残骸上随后发生了两处大火。据当地警方介绍,此次撞击致使23人死亡、10人受重伤。

德国两辆列车相撞/真实原因是什么

  德国两辆列车相撞,这是怎么回事?按理说在两条不停轨道上的列车相撞的几率不会很大,为什么这两辆列车就相撞了呢?事故原因是什么呢?造成多少人受伤?  当地时间12月5日,德国北威州一客运列车当天与一货运列车相撞,造成至少50人受伤。  据德国当地官员称,一辆客运列车在德国西部北威州梅尔布施镇(Meerbusch)与一辆货运列车相撞,造成数十人受伤。救援人员已经到达现场,一些人仍然被困。  报道称,这起事件发生在当地时间周二(12月5日)下午8点左右,梅尔布施镇消防部门表示,大量紧急救援服务已经启动,附近城镇的消防员也已到达。当地警方称,可能有50人受伤,但具体细节尚未公布。   报道说,救援行动在周二晚上8点50分进行,但由于架空线路被损坏,消防人员目前还无法救出一些受困乘客。  另据新华社引述德国媒体报道称,该事故造成至少20人受伤。  严谨技术难防人为疏忽:德国磁悬浮列车发生严重撞车事故  “磁悬浮”几乎成了目前德国最揪心的字眼:9月22日,德国磁悬浮列车试车事故酿成23人死亡的悲剧;而巧合的是,在事故发生前一周,磁悬浮技术持有者刚刚向德国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如果计划中的慕尼黑磁悬浮项目无法在18个月内获得德国政府的最终批准,他们将考虑向中国出售磁悬浮技术。  磁悬浮,近年来也一直是中国国内的热门话题。因为,这项令世人惊奇的专利,1934年诞生于德国,但是,其投入商业运营的第一列磁悬浮列车,却诞生在69年后,即2003年的中国。  德国磁悬浮试验事故的发生,会让德国的磁悬浮列车再次成为泡影吗?中国正在实施中的上海至杭州磁悬浮列车计划会受此影响吗?德国人会把磁悬浮技术卖给中国吗?当然,问题还有,中国一定会买磁悬浮技术吗?  埃姆斯兰惨剧—世界上第一例磁悬浮列车致人死亡事故  2006年9月19日至9月22日的柏林,正在举行一场两年一度的德国2006年交通博览会(InnoTrans 2006)。该博览会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交通行业的盛会,有来自90个国家的六万多名专家和专业人员参观,比2004年增加了40%。  今年的博览会第一次引进了隧道专题,Herrenknecht 公司展出了用于中国的世界上最大的隧道钻机模型,最大直径逾15米,给地下铁路和各种隧道建设带来了更加先进强大的装备;GE集团也为展会带来了关系到列车运行安全的微波系统。 在人们高度关注磁悬浮列车发展的今天,Siemens集团的世界上最快(350 km/h) 的火车牵引车技术和样车同样也受到专家的围观。  但就在展会的最后一天,即2006年9月22日9点30分,德国西北部的埃姆斯兰试车场,一列磁悬浮列车在试车过程中,以每小时200公里的行驶速度,撞上了一台服务修理机车,磁悬浮列车上23人当场殒命,10人受重伤。  这是磁悬浮列车迄今发生的第一起致人死亡的事故,也是德国自1998年以来伤亡最惨重的列车事故。埃姆斯兰和整个德国沉浸在一片震惊和哀痛中,默克尔总理中断手上的工作前往事发现场,德国交通部长蒂芬泽也中断了对中国的访问。德国立即组织了埃姆斯兰撞车事故调查。调查大约要持续6-8周的时间。   在事故发生前,上海磁悬浮项目总指挥吴祥明正在德国参加2006年交通博览会。事故发生后,他立即前往出事地点了解事故原因。他的身份无疑令他成为最为关注此事的人之一。  据相关资料显示,吴祥明1938年出生于苏州,是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工程管理的研究与实践,曾参与和主持上海宝钢一期、外滩和人民广场综合改造、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上海示范运营线等工程的规划与建设。现任上海市磁悬浮快速列车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国家磁悬浮交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863”高速磁悬浮技术研究重大专项总体组组长。  事故引发激烈争辩——会扰乱决策者们的视听吗?  磁悬浮,近年来成为德国和中国各级领导、专家和普通百姓都极大关注的一个人们话题。  德国人对磁悬浮的关注,主要是因为磁悬浮是德国人的发明,是他们的骄傲,也是他们的梦想。慕尼黑正在准备修建一条36公里的连接机场和市区的磁悬浮线;中国人对磁悬浮关注,是因为中国拥有世界上第一条用于商业营运的磁悬浮线,并且还将建设一条沪杭磁悬浮线,为了配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条线已在2006年前立项,按常规应于2007年正式全面动工。  但是现在,因为事故而引起的对于磁悬浮的怀疑,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决策者们的视听,各方面的意见更是纷至沓来:  连日来,德国政界人士纷纷出来表态,主流声音依然是:相信磁悬浮技术,慕尼黑磁悬浮项目不能停。  社民党联邦议员、交通专家卡斯滕森说,此次事故从目前的调查情况看可以认定是人为疏忽造成的,不应该对磁悬浮未来的市场造成影响,包括在慕尼黑和中国的项目,“我希望政界没有人试图利用这一事故怀疑磁悬浮技术。  联邦议院交通委员会主席利波尔德认为,任何交通工具都没有绝对彻底的安全保证。  联盟党议会党团负责交通政策事务的发言人菲舍尔说,磁悬浮撞车事故不会决定磁悬浮的未来,正如1998年德国城际高速列车发生造成101人死亡的事故,但并未断送城际高速列车的未来一样。   德国经济部长格罗斯决定,德国磁悬浮计划将继续下去。  德国交通部长蒂芬泽在表示对磁悬浮安全性关注的同时,他还认为,计划在慕尼黑修建的连接机场和市中心的磁悬浮线路能否成行,将取决于巴伐利亚州是否提高该州投资的份额。他说,如果巴伐利亚大笔扩充投资额的比例,慕尼黑线路的实施是有希望的。  德国联邦政府和巴伐利亚州政府宣布,将共同委托有关方面做出一项独立鉴定。这项鉴定必须明确:在多大程度上,计划中的慕尼黑磁悬浮项目也可能发生此类事故。慕尼黑项目是否上马必须等待独立鉴定结果。  慕尼黑市长伍德26日说,现在反对建设磁悬浮线路的声音更响了。他特别指出,慕尼黑磁悬浮线路在城区有3公里长的地下线路,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缺少防火预案和救援预案。  德国《世界报》报道称,此次事故发生后,远在中国的沪杭磁悬浮计划将变得充满疑问。  《法兰克福汇报》在9月19日报道时称,中国国务院可能将对沪杭磁悬浮项目开绿灯;而埃姆斯兰撞车事故发生后,《法兰克福汇报》认为,这一事故给德国的磁悬浮项目蒙上了阴影。  而外界认为最大的影响力,应该是正在德国参观世界交通博览会,并前往出事地点调查的中国磁悬浮项目总指挥吴祥明,特别是其对此写出的报告,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高层的决策。  德国公司的最后通牒—18个月后决定是否将磁悬浮技术卖给中国  在德国国内建造一条磁悬浮线路是德国上上下下的一大愿望。2005年11月,德国新政府至少在国内要修建一条磁悬浮线路的决议(或者北威州,或者在巴伐利亚)着实让德国民众激动了一回。计划中的慕尼黑磁悬浮线从慕尼黑火车总站至慕尼黑机场,总长约36公里,德国联邦政府和巴伐利亚州尚未就如何对总额高达18亿欧元的项目融资和资助达成一致。   而近日《德国金融时报》的一条消息语惊四座,报道称在德国蒂森·克虏伯集团中负责磁悬浮技术的董事Olaf Berlien博士在9月16/17日,(即在埃姆斯兰事故发生前一周)威胁德国政府说,如果计划中的慕尼黑磁悬浮项目无法在18个月内获得德国政府的最终批准,该集团将考虑向中国出售磁悬浮技术。至于对华合作的具体形式,除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外,还可能将该技术卖给中国或在中国的合作伙伴。但他同时表示,尚未就此想法与西门子集团协调(注:修建上海连接浦东机场的磁悬浮线路是由中国与西门子、蒂森以及磁悬浮国际公司组成的财团签约的)。  蒂森·克虏伯集团的这一表态,引发了很大的轰动。或许这一消息对德国和中国高层的决策也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磁悬浮与中德合作—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  磁悬浮事故之所以引起各方如此广泛的关注,主要还是因为这一事故所牵涉到的方方面面。  首先是德国本土,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之后,德国慕尼黑唯一能用于商业运营的磁悬浮高速在激烈的争论中再一次陷入僵局,作为磁悬浮发明人的德国,没有真正看到一条属于自己的磁悬浮高速的运营,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遗憾。而在中国,虽然事故远在德国,但它不由得让人联想到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磁悬浮线及刚立项的沪杭磁悬浮线。  更重要的是,中德磁悬浮项目的合作不仅对德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对中国经济和高科技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德国无论在制造业还是先进的高科技方面都值得中国学习,双方如果能在磁悬浮这一技术上的合作有所突破,将对中国经济以后的发展带来促进,对德国经济的再次振兴,也将起到积极作用,这大概可以看作是两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  最后,我们引用德国磁悬浮高速列车国际公司中国(TRI)网页上的黑体字来表达我们的感想:  我们悼念在9月22日惨剧中遇难的受害者。对于遇难者家属,致以我们最深切的同情。   现在最重要的是澄清事故的原因。  资料:德国磁悬浮列车测试事故回放——乘客像炮弹一样从车前窗弹射出去  德国当地时间9月22日上午10时左右,无人驾驶的磁悬浮列车缓缓驶离德国下萨克森州西北部边境小镇拉滕,车上有29名乘客,除2名德国磁悬浮高速列车国际公司的员工外,其他的乘客均是员工的亲朋好友,他们搭车的目的是想亲身体验一下“贴地飞行”的感觉,同时也想进一步了解亲友的工作。  磁悬浮列车行驶在埃姆斯兰县的测试轨道上。在这条建于1984年、长32公里、距地面4米的高架轨道上,磁悬浮列车的时速最高可达450公里。  当地警方发言人说,列车一出站,绝大多数的乘客就涌进无人驾驶室内,想透过开阔的视野直接感受“心跳的速度”。  几名生还者讲述,磁悬浮列车的时速很快就提升到200公里。就在一刹那,驾驶室里所有的乘客惊恐万分地发现:列车正前方的同一轨道上停着一辆轨道维护机车!由于磁悬浮列车是无人驾驶,加上速度如此之快,因此乘客们根本来不及报警,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列车向维护机车狠狠地撞去!  一名目击者称,当两车相撞后,巨大的冲击力将车上的一些乘客像炮弹一样从磁悬浮列车前面的车窗中弹射了出去,抛向了底下5米处的地面,列车残骸上随后发生了两处大火。据当地警方介绍,此次撞击致使23人死亡、10人受重伤。

德国两火车相撞事故原因是什么?

5月7日电德国东南部巴伐利亚州艾夏赫市火车站附近7日晚发生两列火车相撞事故,造成至少2人死亡、多人受伤。当地媒体援引警方和德国铁路公司的消息报道说,当地时间7日21时20分前后,一列货运列车和一列客运列车在艾夏赫市火车站附近相撞。救援人员已赶往现场,伤者中有两人重伤。报道说,事故原因目前暂不清楚。德国国有铁路公司DeutscheBahn在官网发布的声明中称,此次事故发生于当地时间下午9点20分,地点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英戈尔施塔特市和奥格斯堡市之间的艾夏赫车站。事故原因暂不清楚,当地媒体报道称,可能是其中一列火车在变换轨道时出现错误导致。

为什么号称史上最严重高铁事故的98年德国IEC高铁事故才死了100人

1、同学去过德国,大街上都没几个人,你说区区一动车里能有多少人,而且很多人买了票不上车的,就像飞机票一样。中国大街上都是人,不是说中国的火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么?而且中国的动车上还卖站票的。假设上座人数应该比德国多两倍应该不过分吧。
2、中国的那个飞上天又落下桥的,也就是说,德国动车对桥梁的冲击在723中全部转化成了两列车车箱之间的冲击,桥墩上没人,723车厢里全是人。所以车厢的缓冲使723其他车厢相对完好,但是出事车厢的人就惨了。当然,723中两节相撞的车厢使其他车厢的乘客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缓冲。
3、德国车厢受创最严重的是中间的某几节车厢,直接撞到了桥墩,其他车厢只是惯性,同时受到桥梁的坍塌压力;中国的动车车厢直接相撞,飞起又从空中落到20多米的地面。普通人跳楼的高度能有多高呢?如果没有从桥上飞落,而是又落回桥上,伤亡也不会这么大。所以说设计桥梁的人也有责任。
4、723受创严重的六节,德国受创严重的车厢假设也为6节。就算德国受创严重的车厢12节,
按照上座率计算,723的伤亡人数都还是要比他们多啊。
5、二战期间,德国残害的犹太人人数人名记录得清清楚楚,我们的南京大屠杀就只是一个虚数,没人承认,因为没有证据,今天的723又是重蹈覆辙,不过这次只是某些人不想提供证据吧。


1998年的德国高铁事故中总结出的关于生产管理方面的问题

1998年6月3日,一辆运载287人的德国城际特快列车(ICE)脱轨,造成101人死亡。事后,秉持着“专业精神”的德国各相关部门,开始了近乎惊人的援救和调查。他们不仅更换了所有车轮,更进行了长达5年的技术调查和法律审判。尽管人们一度对高铁失去信心,但德国铁路公司及时、透明的调查研究,与媒体和公众的积极沟通,让人们逐渐重拾信任。
新安全方案成许多国家借鉴宝典
  艾雪德事发后第二天,德铁降低了全线高速列车的时速,并全面检查安全性,随后按照联邦铁路局的要求,停运所有同型号列车,对其进行超声波安全检测,将59辆同型号列车上所有箍着钢条的双毂钢轮,换成整块钢材切割而成的单毂钢轮。尽管德国铁路在橡胶轮胎上具有领先技术,但时至今日,他们仍不敢恢复使用这类轮胎。
  1999年,德铁根据对艾雪德事故原因的调查研究,公布了一份新的铁路安全方案。这份安全方案成为此后许多国家开展高速铁路的借鉴宝典。
  例如,方案指出,由于在事故中列车撞上桥梁,导致伤亡惨重,所以德铁规定未来新建的铁路要避开隧道和桥梁等设施。
  另外,在新方案中,德铁规定,要定期对列车进行超声波安全检查,而且至少要有两名工作人员共同检查。现在,负责监管的德国联邦铁路局要求所有行程超过3万公里的车轮每周都要接受检查。
  而在艾雪德事故营救过程中,因为车窗难以被打破而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在事故发生几个月后,德铁在ICE列车的每一节车厢都设置了能在紧急情况下敲碎的逃生玻璃车窗,而这种车窗之前只能在大型车厢里见到。
  “对于ICE的乘客来说,艾雪德事故的确留下了阴影。但是德铁在事发后及时主动公开信息,并花费很长时间去研究改变高速列车车轮的构造方式。我认为德铁在事后处理上的表现令人满意。”德国柏林工业大学交通研究所主攻铁路研究的教授于尔根·西格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0年7月到12月的国内、国际时事政治重点·大事

这个2010年时事政治半月谈了望资料有没有用
2010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1012)--2010年12月1日更新
时事政治和测试更新2010年11月;《半月评论》更新2010年第22期;《了望时评》更新2010年第47期;半月谈时事和小测验更新2010年第22期;105个申论写作模板及范文资料主题。收集整理2007年1月至2010年11月期间国内外重大时事政治资料,内容分为“时事政治备考学习方法汇总”附录,以及“时政阅览部分”、“半月谈重大时事及小测试”、“时政测试部分”、“半月评论”、“了望时评”、“申论写作模板及范文”、“时政热点精选”、“历年党代会文件及政府工作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大事记”九部分,计80000多字、2000多道测试题。
可以上网搜索一下“2010考试时事政治电子书”的下载地址


读完儿子和列车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儿子和列车》,这篇文章让我对我“抉择”这个词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抉择”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慎重第选择。通过这篇文章我觉得“抉择”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挑选,包含有二选一,非此即彼的意思在里面。   《儿子和列车》的故事是在德国的一个火车站里,一位扳道员要上岗位去为两辆徐徐驶近的列车扳动道岔,他无意识地回头突然他发现自己的小儿子在铁轨的另一端玩耍,那辆火车就驶在这条铁轨上。他可以救儿子,但两辆火车就会相撞,车上的人就有丧生的厄运;扳动岔他的儿子就会丧失生命,他忍着巨痛。决定把履行职责放在第一位。于是他凭着本能对儿子大吼一声:“卧倒。”扳动道岔火车进入了安全铁轨,车上游客丝毫不知,他们的生命千钧悬于一发。父亲向儿子奔去,惊喜地发现儿子...


概括主要内容 <儿子和列车>

这篇文章讲的是在德国的一个火车小站里,一位扳道员正要走向自己的岗位,去为一辆徐徐驰近的列车扳动道岔。这时,在铁轨的另一头,还有一辆火车从相反方向隆隆驰近车站。假如他不扳道岔,这两辆火车就会相撞。这时,他无意识地回了一下头。突然,他发现自己的小儿子正在铁轨的那一端玩耍,而那辆开始进站的火车就驰在这条铁轨上。最后,扳道员不仅就下了数百人的性命,也保住了儿子的性命。(sorry!有一点多)


上一篇:网关协议

下一篇:润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