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霞

时间:2023-04-26 12:47:41编辑:奇闻君

1908年10月7日(清光绪34年9月13日)生于北京一个满族家庭,父亲何子元靠写字生活,幼年随父学习书法。

1924年投师北京画家韩公典学习国画。同时兼学装裱、鉴赏等技艺。

1926年加入中国画学研究会,曾任评议员、研究员。

1927年参加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画联展,其作品广得好评。何海霞与中央台摄制组及学生臧伯良(右)故被破格提升为中国画学研究会评议员。

1935年投师大风堂,成为张大千入室弟子。这是何海霞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1936年作品《山中一夜雨》入选第二届全国美展。并在《艺术通讯》发表。何海霞同齐白石、张大千、于非闇四人联展在长春举行。

1937年《“七·七”事变,张大千被困颐和园,何海霞冒险将老师营救回城。

1939年经篆刻家寿石工介绍,入北平古学院,作画为生。

1945年抗战胜利,张大千返回北京。师生重逢。

1946年随张大千入蜀,遍游峨眉、青城,并饱览张大千所藏历代名画,获益匪浅,并与张大千多次合作人物、山水巨幅,为英国、荷兰、比利时、日本等博物馆收藏。

何海霞作品赏析

1949年张大千出国,何海霞滞留重庆。卖画为生。

1950年迁居西安,在卫生局从事美术宣传工作,此间结识石鲁、赵望云。

1956年经石鲁、赵望云介绍加入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其作品《西坡烟雨》《宝成铁路》等被国家收藏。何海霞先生中国画作品1958年创作《华山图》《驯服黄河》《黄河禹门》等作品。

1959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61年应中央美术学院邀请,赴京为国画系授课。

1962年与石鲁、赵望云等共同举办“中国画研究室习作展”,并在北京、上海等地巡展,反响强烈,何海霞、石鲁、赵望云被誉为“长安三杰”。“长安画派”由此产生。

1963年再度深入陕南山区,创作《桑山行》组画及《丹凤山区》等作品。

1966年受“文革”迫害,游离陕西、河南等地,仍有不少新作。

1970年被迫下放陕西富平庄里落户,绘制陶瓷。创作巨幅长卷《收租院》。身困逆境,但不懈对艺术的研究和追求。

1975年重返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创作组,并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延安颂》。创作《终南积雪》、《香积寺晚钟》等作品在陕展出。

1976年应文化部邀请赴北京作画,此时为何海霞创作的鼎盛时期,先后为北京饭店、钓鱼台国宾馆绘制巨幅金碧青绿山水。

1979年任陕西国画院副院长,又任陕西省政协委员。为北京全聚德宴会厅作巨幅?工笔山水梦太行《华山图》。受西安政府委托作《唐大明宫》《唐青龙寺》复原图,赠日本东京、京都,并为陕西省创作多幅巨型山水画。

1981年见报载张大千绘制《宝岛长春》的消息后,即开始构思,历经半年有余,为北京饭店创作出三十二米长巨幅金碧青绿山水《大地长春》以为回应。

陕北清秋

1983年为钓鱼台国宾馆绘制《晴峦暖翠》,为中南海紫光阁创作《爱我河山》等,被授予奖状,为西苑饭店作巨幅金碧山水《庐山图》。在《中国画》1983年第二期发表创作论文《山水情趣》。

1984年 调文化部所属中国画研究院为研究员,同年在山东烟台等地创作《蓬莱仙阁》《金碧山水》等作品。荣宝斋出版《何海霞画册·山水部分》,并发表文章《林泉拾萃——山水画法漫谈》。

1985年西安长安画院授予名誉院长。作为名誉顾问,随以王震为团长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日本,为中曾根首相作《松风海水图》,中曾根以自己的作品《富士山》回赠。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幅山水画《华山》二幅。何海霞先生中国画作品1986年 在中国画研究院举办个人画展,并将《看山还看祖国山》、《泰山图》两幅巨幅山水画捐赠给中国画研究院收藏。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何海霞画集》,亲自为画集写序《写在前面的话》。创作巨幅金碧青绿山水《大地一统锦绣山》被京西饭店珍藏。

1987年参加香港举办的“中国书画名家作品展”,获“中日两国现代水墨画大展”优秀奖。

何海霞作品

1988年陕西国画院授予名誉院长。入选英国出版1988-1989年世界名人录。被聘为中国函授大学顾问。

1989年在香港艺术中心举办个人画展,并出版《何海霞画集》。1990年赴日本访问交流,与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先生会面,交流画艺。捐赠给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山水画一幅,作品被拍卖25万元全部捐献。

1991年在新加坡举办个人画展。创作的山水画作为国礼送给泰国国王行宫“淡浮院”珍藏。为文化部举办的中国艺术节基金会捐赠青绿山水《华山》一幅。

1992年江泽民主席出访日本,把他创作的《黄山莲花峰图》作为国礼赠送给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6月6日在西安长安画院主持“海霞天地”(何海霞纪念馆)开馆仪式,馆内长期陈列各个时期精品百余幅。陕西电视台拍摄大型电视片《何海霞陕西行》,在陕西美术馆作《中国画创作》讲座。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大型画册《何海霞书画集》,选编了何海霞1932至1992年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二百余幅。

1993年赴四川参加张大千纪念馆开馆仪式。

1994年创作丈六匹青绿山水《盛世海歌》被北京饭店珍藏。作六尺长泼色点金山水长卷,为香港收藏。

1995年在台湾举办“何海霞·何纪争·曹湘秦家族画展”。工笔山水梦太行1996年台湾《中国巨匠美术周刊·何海霞》专刊出版。中央电视台拍摄《东方之子——何海霞》。

1997年3月,何海霞将自己创作的46幅国画精品捐赠给国家,分别为中国美术馆和中国画研究院收藏、保管。6月,何海霞将国家奖励的20万元,捐赠于甘肃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小学,支援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苏州古吴轩出版《当代中国画全集·何海霞》。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何海霞画选》。

1998年荣宝斋出版《何海霞画册·泼绘山水部分》。

1998年8月5日21时零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岁。

何海霞作品山水画

何海霞先生擅长山水画,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饱游沃看,师法自然。

何海霞的山水画成熟于20世纪50年代,他在水墨、青绿、界画等诸多领域均有所建树,面貌多样,既有尺幅巨大的作品,也有精致的小幅作品。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给了他不少灵感,其作品个性鲜明,立意雄奇,骨体坚凝,笔力雄健,墨色浑厚华滋,蔚为大观。

何海霞的作品中,小青绿、大青绿、金碧、泼彩、泼墨和水墨浅绛,早已高度娴熟地融为一体,水乳交融,天衣无缝,而且相得益彰,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和谐的统一。这是何海霞用60余年的时间,对传统潜心研究,对自然和生活深入体察,通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实践,最后达到前无古人的突破和贡献。它提高了国画艺术语言的涵泳浓度,开拓了语言体系的视野,增强了国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何海霞作品鉴赏

何海霞先生的《何海霞画集》《湘西不二门》《泼色写青山》等作品,即是何海霞这种艺术造诣的具体体现。所折射出的是一种人格的魅力,积极向上、气势磅礴、大气凛然,具有鲜明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充分反映中华民族积极向上、奋发不止的精神面貌。每临其作,不禁油然而生浩叹祖国大好河山所升华出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而另一方面,则是观者最直接的感觉扑面而来,自身人格的升华,仿佛不是浩叹山河之美,而是烘托出(观画者)自身人格向着壮美山河所指向的更高、更远、更辽阔、更崇高的境界升腾。

20世纪90年代,何海霞作品进入其个人绘画生涯的高度成熟时期,尤其是金碧青绿山水画达到了当时无人企及的境界,至今尚无来者可追,可谓“‘金碧’辉煌”。

《滕王阁》《华山图》《桑山行》《收租院》

《终南积雪》《晴峦暖翠》《西岳峥嵘何壮哉》《陕北清秋》

《看山还看祖国山》《延安颂》《何海霞画集》《驯服黄河》

《黄河禹门》《丹凤山区》《延安颂》《香积寺晚钟》

《金碧山水》《西坡烟雨》《巨然雪图》《江天楼阁》

《湘西不二门》《泼色写青山》

出版图书

《何海霞画集》,中国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2]

《何海霞全集》,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3]

50年代末~60年代初,何海霞与石鲁、赵望云一同进行山水画创新,从西北山水获得创作契机,共创“长安画派”,为长安画派的重要画家。他的作品骨体坚凝,意象雄奇,具有独特风貌;出版《何海霞画集》《何海霞书画集》;1988年入英国《世界名人录》。

上世纪40年代,因为时局动荡,何海霞不得不以卖画为生,生活非常贫困,期间,何海霞还得了一场大病,家庭几乎濒于绝境,幸好同门李树人时常资助他,才能够度过那段艰苦的岁月。

由于时局动荡,生活艰难,何海霞后来迁居数次。开始,他迁出了琉璃厂东北园,租住在北平山西街的小房内,生活非常拮据,但是他依然坚持在艺术上的不懈探索。后来,又搬到了北京西单的宗帽四条14号,为了维持生计,这时候何海霞作画更为勤奋,往往是画刚一做完就去琉璃厂卖掉,换回一些食物,勉强度日。

1945年,抗战胜利,张大千又重返北平,何海霞与老师再度重逢,他开始协助张大千搜集琉璃厂的书画珍玩,并协助鉴定。

1946年3月,何海霞跟随张大千南下四川,在那里遍览名胜,观景写生。那时候,他们住在郫县太和场钟家大院,后来又搬到了成都昭觉寺西塔院;何海霞结识了叶浅予。当时,叶浅予偕夫人到四川拜望张大千,何海霞和他们相识相交。那段时间,张大千多仿临古画,一部分由何海霞起稿,同时,他也为张大千代笔画山水画,并多次和张大千合作人物、山水巨幅,不少作品被英国、荷兰、比利时、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博物馆收藏。

在2008年9月11日,文化部主管的权威性文化艺术类报纸《中国文化报》,对“纪念何海霞诞辰百年画展”也有所报道,如刊载一篇题目为《纪念何海霞诞辰百年画展在京举行》的文章。该文章指出,“何海霞先生是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的山水画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山水画大师,是20纪中国画发展进程中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胡爽庵说;四十年代张大千的很多作品都是由何海霞代笔的,因此可以看出何海霞先生的山水画是非常过硬的,他的字也像张大千。

上一篇:非凡三侠

下一篇:倍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