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化野骆驼
2020年9月11日上午7点26分左右,工作人员通过监测,在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了“白化”野骆驼的身影。据悉,这是保护区成立以来发现的首例“白化”骆驼。视频中显示,一群野骆驼在保护区黄羊沟野生动物饮水池附近饮水,这匹“白化”野骆驼就在其中。它在一群深褐色的正常骆驼中格外显眼。
白化野骆驼的来源
白化野骆驼并不是一个新的物种,而是天生基因变异或者环境因素导致的。在动物界中,“白化”动物并不少见,我国神农架地区是“白化”动物的聚集地,多见于哺乳动物。“白化”动物的基因与正常动物有所不同,是隐性基因纯合子的产物,有这种基因的动物体内通常缺少酪氨酸酶,以至于不能合成黑色素。变白后的动物在自然界中难以隐藏自己,容易被天敌发现,所以会被自然界淘汰。
据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人员表述,这只“白化”野骆驼不仅是甘肃首例发现的,在全球范围可能也是第一次发现的。另外,工作人员一直密切关注着这只“白化”野骆驼。据观察这只野骆驼行动与其它骆驼无异,饮水后和其他骆驼一起返回戈壁,之后的具体活动路线不确定。
甘肃发现的首例“白化”骆驼增长了人们的见识,在此之前人们还发现过白化熊猫、白化大闸蟹,如果这些白化动物都是环境因素导致的,那我们要好好保护环境,让小动物们不再受伤。
甘肃发现首例白化野骆驼是什么样的?
25日,记者从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保护区内发现首例“白化”野骆驼。视频显示,9月11日7时26分,自然保护区内,众多骆驼聚集在一起饮水。一匹肤色发白的野骆驼与其他金黄色、深褐色的骆驼形成鲜明对比。这匹骆驼除肤色外,大小、模样与其他骆驼并没有区别。
25日,新京报记者从甘肃安南坝野骆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了解到,上述视频中的骆驼为自然保护区发现的首例“白化”野骆驼。视频为保护区野生动物饮水池旁架设的自动追踪摄像头所拍,工作人员后续在整理视频监测资料时发现该情况。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周永祥介绍,从目前报道出来的信息而言,“白化”野骆驼在全球范围内可能是第一次发现,还没有找到相关资料记载。

扩展资料:
资料显示:
野骆驼是一种巨大的有蹄类动物,头体长3.2~3.5米;肩高1.6~1.8米;体重450~680公斤。背上有两个驼峰。头小,颈长而且向上弯曲,体色金黄色到深褐色,以大腿部(股部)为最深。
在冬季颈部和驼峰丛生长毛,有双行长长的眼睫毛和耳内毛抵抗沙尘,而缝隙状的鼻孔在发生沙尘暴时能够关闭。野生驼比家养的体型较小而轻捷,它的驼峰显著地小且更接近圆锥形,毛被也较薄。
野骆驼吃多种荒漠植物,有刺的树和灌丛以及盐生植物。在食物缺乏时也吃骨头、肉、帆布、鞋等。驼峰贮藏的脂肪,使它们能够在没有食物时生存很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