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林向与夫人汤载振女士合影
1932年9月,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
1962年,四川大学考古学研究生毕业,师承冯汉骥先生。
1965~1991年,任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主任。
1977年6月至10月,林向受川大历史系委派,带领川大地震考古小组,参与了“成都地区地震基本烈度鉴定工作”的课题研究,运用考古学方法来研究历史地震。[1]
1991年,任四川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996年,离休。
2021年9月15日下午5时18分,林向在成都市363医院逝世,享年89岁。[2]
林向
1.我对学生的要求有三方面:识、才、学。冯汉骥先生曾对我说,学问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晓得一个问题该怎么去查书、哪里去找资料来解答,也就是知道解答问题的路径;还有一种是融化在研究者的血液中,下意识就能够反应出来,这才是真正的知识。2.考古学现在已经不冷了,在川大有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都想转来学这门课程。考古绝不只是埋头做研究,每一次田野调查、遗迹发掘都像探险一样,而一旦有所收获,又能通过眼前的古物与古代的人、事相连接,乐趣很多。
3.我觉得一个合格的考古学工作者,白天要能在田野摸爬滚打,沾一身泥巴,要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会抽烟会喝酒,和当地人称兄道弟,具备很强的交际能力。而到了晚上,要能挑灯夜战,读书、写文章,做记录,把白天得到的东西转为知识,这是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同时,知识面要宽,天文地理都要有所涉猎,从多维视野去进行考古研究。
4.以四川盆地为中心,北跨陕南盆地,东到江汉平原西侧,南到云贵高原北缘,这是三星堆典型器物所辐射到的区域,构成了一个巴蜀文化区。我们发现文化区里的好多图像都有承袭性。巴蜀文化区的研究,说明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古代文化中心,应在中华文明起源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三星堆文化的发现突破了这一点,推上去还有史前的宝墩文化,后面还有巴蜀文化,它们一脉相承。
参加或主持过的田野考古工作主要有:长江三峡库区调查、四川历史地震调查、金沙江安宁河流域调查与发掘、川东及川南崖葬调查与发掘、广汉三星堆遗址发掘、西昌东坪遗址发掘等。
林向教授编撰的部分学术书籍
曾出版《四川名塔》(1986年出版)、《巴蜀文化新探》(1995年出版)、《巴蜀考古论集》(2004年出版)、《清江深居集》《童心求真集:林向考古文物选集》等著作,刊出其论文百余篇。主编《巴蜀历史民族考古文化》(1991年出版)、《三星堆与巴蜀文化》(1993年出版),参编《四川历史地震资料汇编》(1983年出版)等。
林向